能超越小米的可能只有小米自己了。
2024 年小米集團總收入人民幣 3659 億元,同比增長 35.0%;經調整凈利潤達人民幣 272 億元,同比增長41.3%。業績大超市場預期。
這組數據不斷被刷新,外界幾乎每季都可以看到小米的“史上最強”戰績。
在2024年第四季度,更是做到了單季營收首次突破千億,達人民幣 1090 億元,同比增長 48.8%,是自2021年第二季度以來同比增長最快的一季。
這家自帶熱搜體質的公司顯示出恐怖的成長性。
網易科技《態度》認為,15年如一日的好產品、好口碑、好經營,創造了小米的成長性。作為一家直接面向消費者的世界500強,好的產品是一切的“原點”,是立命的根本。
好的口碑,同樣是一家企業最珍貴的“碩果”。剛剛過去的315風波,讓小米創始人雷軍的微博再次成為“許愿池”,遇到坑害消費者的事兒,大家喜歡找雷軍訴苦。
大家相信雷軍,相信小米。
而成長性背后還需要強大的商業哲學,做好企業經營,在環境變化時、在業務轉身時有足夠的韌性。2021年,雷軍官宣造車進入九死一生的賽道。事實證明,小米其他業務線用優異表現,成功“托舉”了這個新生兒。
伴隨小米汽車業務首戰大捷,小米成為全球唯一一家擁有「人車家全生態」業務布局的科技公司。我們看到,在協同發展之下,“三個萬億大市場”正在向小米徐徐展開。
極具殺傷力的「人車家全生態」
小米已經創造出了自己的“增長飛輪”。
小米集團合伙人、總裁盧偉冰在財報電話會把過去的2024年,定義為⼩⽶發展歷史上極具⾥程碑意義的⼀年!
小米汽車大獲成功,助推所有業務板塊進入了高增長周期,小米手機、汽車、大家電三大增長曲線愈發強勁。
首先,小米手機正縮小與蘋果、三星的差距。小米智能手機業務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 21.8%達1918億元,全球出貨量達到1.69 億臺,同比增長15.7%,成為行業增長最大貢獻者。2024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連續18個季度穩居全球前三。
其二,汽車市場瞬息萬變,交付代表一切。小米汽車業務還處于投入期,然而,亮眼的市場表現也貢獻了年度321億營收,全面盈利只是時間問題。
在財報發布的前幾個小時,雷軍官宣小米汽車交付總數破20萬輛,他在和網友互動時略顯傲嬌地說:小米汽車首發不到一年時間。
此外,SU7 Ultra作為50萬級的高端車型開售3天大定破1.9萬,小米正在重新定義豪車市場。
摩根士丹利稱,長期看好小米“手機+電動車+人工智能物聯網”的競爭優勢。高盛則發布報告,維持小米集團“買入”評級,并看好小米品牌進入高端市場和利潤成長的可持續性。
其三,IoT與生活消費板塊是戰略大后方。這塊營收同比增長30.0%達1041億元,空調、冰箱與洗衣機出貨量均創歷史新高。其中,雷軍在此前直播多次提及的空調產品年出貨超680萬臺,同比增速達到了50%。
網易科技《態度》可以下結論,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已經形成,并且極具殺傷力。
它的殺傷力在于,在全生態下,消費者選擇小米任何一個品類都有極大機會拓展到其他品類,從而帶動全品類高速增長。而“友商”只能望洋興嘆。
換句話說,你一旦嘗試購買使用第一件小米產品,那你幾乎逃不掉成為小米全家桶用戶的“命運”。
你別誤會,不是說這里面有什么東方秘術的“坑”,而是小米有這樣的信心。作者本人便是如此。
當然,這個生態還有個意料之外的好處,小米的用戶結構正在極大地被重塑。
小米公司創立伊始就是一家“極客范”企業,你應該還記得那句“為發燒而生”的響亮口號。
而小米要站上新的山峰,就要倚靠更廣闊的用戶群體。在「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的感召下,女性用戶、蘋果用戶、BBA用戶正在跑步進入小米懷抱。
小米新藍圖“三萬億生態大市場”
盧偉冰在電話會告訴外界,小米汽車及其他業務的成功,證明小米模式和小米方法論的強大。
“即通過精準的用戶洞察和高強度研發投入持續打造超越用戶預期的爆品,再通過高銷量的新零售模式提供銷售和服務。”
網易科技《態度》預見,在成為全球首家擁有「人車家全生態」完整業務布局的科技公司之后,小米會用這套被驗證的方法論沖擊“三萬億生態大市場”。
三個萬億對應小米三個高成長性板塊——手機、汽車、大家電。
在智能手機層面,小米手機2024第四季度中國區市占率達到15.8%,連續4個季度提升。
盧偉冰對手機市場的觀察是:“未來三到五年會逐漸分化,頭部品牌會越來越強,小米的目標是每年提升1個點的市占率。”
略顯寂寞的手機市場因為有小米正在變得熱鬧。IDC預計,到2025年,AI手機的出貨量將達1.18億臺,同比大增近60%。這是小米們的機會。
而智能汽車作為“國運”級的產業機遇,小米后來居上,殺出重圍。
國內智能汽車的較量已經來到下半場,價格戰、智駕戰激戰正酣。據中汽協數據,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汽車總銷量的40.9%。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在2024年7月和8月份超過了50%。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挑戰與百年機遇并存。消費者開始全面擁抱智能汽車,這是萬億級的市場機會,而小米已經展現出了強勁的守擂實力。
今年小米汽車的“底牌”是YU7,盧偉冰透露,YU7會如期發布。也就是最快6月或7月。小米汽車還在籌備2027年出海。
來看一組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今年前2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達28.2萬輛,同比增長54.5%。在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大關。
我國汽車出口總量已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國汽車逐漸開始被海外市場稱作“狼來了”。小米汽車出海后,增長前景非常可觀。
大家電市場的想象力自不必多言。2024年,我國家電市場(不含3C產品)全渠道零售額達到9071億元,同比增長6.4%,創歷史新高。小米大家電業務只是剛剛開始,在這個近萬億規模的市場里,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機會。
在小米這邊,AIoT平臺連接設備數已經超9億,且小米武漢家電工廠正在建設,全面自研自產之路馬上到來。現在,小米大家電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首選。
所以,手機、汽車、大家電三大賽道和小米,不是簡單相加,而是相乘。是三個核心領域于一家企業內聯動,這是小米的唯一性,也是外界看好小米的核心原因。
小米的手機、汽車、大家電已經可以看到非常強的協同性和增長性,特別是高端市場效果顯著,過去的2024年,是小米實現全品類高端成功突圍的關鍵一年。在用戶心智層面也將極大提升小米品牌的美譽度,使得小米全品類產品受益,形成“增長飛輪”,影響會非常深遠,而隨著小米汽車的全面推進,這樣的協同性在未來還會有更強的爆發力、想象力。
寫在最后
理想稱自己是一家AI大模型企業,小鵬定義自身為AI汽車公司,作為最早推出AIoT概念的小米自然有搶跑的能力。盧偉冰透露2024年小米研發投入241億元,同比增25.9%,2025年預計研發投入300億,要用四分之一的研發資金投向AI。目標是用AI重塑手機、汽車、智能家居生態。
AI已經成為一家企業決勝未來的勝負手。AI之外是生態,小米不是最早做汽車的,一家手機廠商進軍汽車賽道,而且還做成了,這讓小米擁有了得天獨厚的「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優勢。摩根士丹利、高盛給出判斷,小米通過AI重構「人車家全生態」連接效率,形成了獨特的護城河,或釋放超預期增量空間。
可以說,小米基本完成了生態“卡位”,再逐步補齊智駕、AI等“代辦項”,未來更可期。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
精選推薦
熱門出行排行榜
原創IP推薦
換一換網友評論
聚超值•精選
最新內容
小鵬汽車2024年全年營收408.7億元,同比增長33%,交付量19.01萬輛,同比增長34%。盡管虧損57.9億元,但凈虧損縮窄44%。整體毛利率提升至14.4%,汽車毛利率達10%。預計今年銷量將達38萬輛,并在2025年四季度開始盈利。小鵬計劃面向全球發展,并建立新的研發中心和AI智駕能力測試。
小鵬汽車 | 虧損改善寶馬與華為達成合作,推出BMW數字鑰匙、HUAWEI HiCar和MyBMW App等服務。此舉是為了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智能化功能的需求,并利用華為技術提升用戶體驗。這也反映了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采取新策略,借助本土技術來開發適應國內需求的新能源汽車。
奧迪 | 華為合作比亞迪發布超級e平臺,實現全球首個10C快充。該純電技術平臺可達到1000V最高充電電壓、1000A最大充電電流以及1兆瓦的最大充電功率。在實測中,僅需5分鐘即可續航407公里。此次發布的技術將搭載在比亞迪漢 L EV和唐 L EV上,并將建設4000座以上的閃充站。
比亞迪 | 兆瓦閃充技術日系御三家豐田、日產和本田近期在國內發布了純電動新車,引起關注。這些新車擁有智駕、空間、車機等特點,與合資電車不同。此舉或因為合資企業受到國內市場競爭的壓力。其中,廣汽豐田的BZ3X獲得1萬個訂單,展示出傳統車企轉型電動化的努力。然而,東風本田S7定價較高,并未受到熱捧。
合資車企 | 純電動新車德系車和日系車在上汽大眾發布會上互懟,引發關注。傅強稱日系車“全面落伍”,東風日產回應稱其“五十步笑百步”。雙方對比智能化、底盤和動力等特性,各有優勢。這場口水戰反映了合資品牌的困境,也凸顯了國內自主品牌沖擊傳統合資品牌的趨勢。大眾與東風日產都在加快電動化轉型,并推出新能源產品以搶占市場份額。
智能化 | 電動化轉型